丁老师,一些公益团体的志愿者得知您来新疆了,特别想和你交流一下环保与公益的话题。但我们人少,就20来名吧,您愿意来吗?”新疆爱心公益联盟的志愿者小吴在打这个电话前,心里没有底。因为他知道,丁兆瑞是全国名人,在他发起实施的全国环保巡回讲学的18年来,受众已上百万,且多是在成百上千人的大场合讲课。这次,他选择了新疆,计划公益讲课100场。他受到了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市共青团、文明办及环保、教育等部门的热忱欢迎。7月27日,丁兆瑞在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开讲,满堂800人是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兵团西部计划的培训人员。这是他在新疆的第三场演讲,也是他的第1625场环保公益演讲。小吴是听众之一,在听罢丁兆瑞演讲后,她在微信群里感慨万千,于是,就有了部分公益人士想吃“小灶”的愿望。
“行呀!我来看看时间安排。”不一会,丁兆瑞就回了话,“8月1日吧,这天有空。”
当天,他们把会场安排在了志愿者发哥在水西沟的发哥山庄,时间定在下班后的傍晚9时,志愿者有心请这个全国优秀志愿者吃一顿新疆的农家大盘系列。
当日10时许,丁兆瑞就找到了中桥车站,独自坐着班车到了水西沟。在发哥山庄,他一杯水没喝完,就起身要去山里走走看看,他告诉发哥下午8点前一定会出现。
傍晚近20时,记者在发哥山庄见到了风尘仆仆归来的丁兆瑞。40来岁,戴副眼镜、中等个,好体质,一身运动休闲装,戴顶运动帽,看上去又像书生又像运动员,比在百度上看到的照片更年轻、精干、黝黑,言行朴实、随和、友善。
他告诉记者,在这10个小时里,他沿着一条溪水寻源去了,并找到出自悬崖峭壁的水源,一个来回,他徒步了约20公里。在山间,游人走过或休息过的地方,矿泉水瓶子、零食包装袋、打碎了的啤酒瓶子随处可见。
环保从生活点滴做起
吃饭时,丁兆瑞没有用一次性碗筷。见大家疑惑,他说:“这样的东西人们用得越多,市场需求就越大,生产商就要加大生产来满足市场。但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环境资源带来浪费、垃圾或污染。我之所以走这么多地方,就是要倡导大家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把资源的耗费降到最低点;把垃圾和污染的产生降到最低点。”
关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两个“最低点”的论述,是记者和丁兆瑞接触期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丁兆瑞说:“所谓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其实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要达到一个目的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是不是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个更能环保些的办法来实现?也许选择了环保方法会给我们带来些许麻烦,我们能不能坚持选择、坚持行动?环保其实就是危机意识下的责任行动,比如能买一大瓶纯净水的就不要买许多小瓶的;比如,一些公厕男用便池,为了洁净,就保持着长流水;比如水泥砖瓦修砌的永久性坟墓,要占去多少土地资源;比如可以用一定高度、密度的绿化带代替水泥砖瓦院墙……我们的任务就是选择科学的方式,既达到了洁净和纪念的目的,又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浪费和垃圾及污染的产生。资源不可再生,我们要有这个危机意识。”
当晚,20多人坐在发哥山庄的小院里,这也许是丁兆瑞在新疆最微型的一次演讲课堂,但他一丝不苟。
开讲前,丁兆瑞亲自关闭了院里不必要的电灯、电源。话题就是从节能开始的。
“谁给地沟油的制造者提供了原料?”讲课期间,丁兆瑞向大家提问。场上多数回答是餐饮部门。“要是在大课堂,我会让大家都站起来自省的。要大家记住,地沟油的源头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消费者自己。奢侈浪费造成泔水积累,这正是地沟油的原料。人们在不缺钱的时候,不能缺德!”
“孝敬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们是否也该这样对待时刻滋养着我们,伴随我们一生,伴随我们子子孙孙成长的大地母亲?我们拿什么来敬奉和感恩她?那就有一个办法—环保行动!不要再盲目地乱砍乱伐了!不要再盲目地捕杀野生动物了!不要无所顾忌地浪费不可再生的资源了!不要无所顾忌地制造垃圾和污染了!”
带着绿色宣言“长征”
丁兆瑞说:“最先刺激我萌发环保意识的是一家在廊坊的大院,小时候,那就是我们家的百味园,种的蔬菜水果,不但够一家人吃,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那时,没有环保意识,因为院子大,家里的垃圾就往墙角堆,越堆越多。突然有一年,家人发现院子的菜都没法种了。最终菜地荒了,后悔莫及。”
丁兆瑞告诉记者,他仅有几年建筑业的工作经历,建筑垃圾的泛滥最终刺激他走向环保之路。他于1996年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进了环保事业。
1988年,他开始了第一次“长征”,2000年、2001年,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长征”,传播环保知识。
车站、集市、机关、学校,每到一处,他都充满热情地向人们宣传着绿色宣言。十几人、一两人,他都不厌其烦。
仅这三次“长征”,他就行走了2万多公里,磨破了十几双鞋,花尽自己4万多元的积蓄。风餐露宿,备受煎熬,他就是想用双脚证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什么选择了长征这个方式?”新疆都市报记者问丁兆瑞。
丁兆瑞回答:“当时方向定了,但需要寻求到一个有效的方法。之前我试过许多方式,但达不到想要的那个效果。正好那段时间,新闻报道了一个徒步穿越沙漠的人,他的行动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于是,我想到了长征,把环保知识的种子撒遍各地,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打动更多的人、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从第二次长征开始,他的义举引起了各媒体的关注。《廊坊青年游遍中华为环保》、《绿色使者》、《绿色长征》、《绿色苦旅的孤独骑士》……他的名字和环保连在了一起,各地媒体成为他最坚强的环保宣传同盟。
生命不息,宣讲不止
三次“长征”使丁兆瑞积累了更多的环保知识。
从2002年9月起,他选定的另一种形式的“长征”再次启程,开始了他的“同是地球之子,共建绿色家园”的全国巡回演讲。至今,他已经宣讲了1600多场,已远远超过了他最初1000场的梦想。
2002年,CCTV10频道的摄制组跟着他走了半个多月,制作了《一个人的长征》。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凤凰卫视及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做专题节目弘扬他的精神,为他鼓劲加油。央视主持人周涛曾问他:“你在这条路上坚持了这么久,最大欣慰和最大遗憾是什么?”
丁兆瑞回答:“欣慰的是,更多的人接受了我的宣传,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最大的遗憾是,环保还只是口号,还不是人人的切实行动,我们的环境依然还在恶化。”
如今,距离这个电视节目播放时间又过去了10多年,丁兆瑞告诉新疆都市报记者,虽有改观,但口号与行动之间依然还有距离,环保常识普及不够,人们的危机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决策层在环保与经济利益之间仍不知所措,老百姓还没有把身边的环保行为放在“保家园、保生命”的高度。他甚至恨不能把全国人民都集中起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环保思想、环保意识的全面的强制性教育。
记者问:“你坚持做了这么多年,心理平衡吗?”
丁兆瑞回答:“我就是要踏踏实实做好我能做到的事,不能好高骛远。我讲了这么多,哪怕有一个人听了并去做了,就是收获。环保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全人类的参与。所以,我既然见义勇为了,也会见义‘永’为的。”丁兆瑞专门说了第二个“永”是永远的“永”。他表示,他会生命不息,宣讲不止。
有人问丁兆瑞:“你做得那么痴情,听到过风凉话吗?”
丁兆瑞说:“社会是多层面的,人各有志,我视自己为环保宣传的先驱,所以,有承受各种声音的能力和心理准备。毕竟我的绿色宣言,给人类后代和咱们现在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益处,已有很多单位和个人按照我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去科学生活了。所以,其他都可以不去顾虑了。”
记者问:“你这么不着家,家人愿意吗?”
丁兆瑞回答:“习惯了。我给父母说,我不在的时候,就当我去当兵了。现在他们知道我在外面做的是大好事,心里特别踏实,对我说,安心去吧,家里不用你操心。我想,我的母亲虽然没有像岳飞母亲那样给儿子背上刻上‘精忠报国’,但他们支持我为社会、为人类做好事,也很伟大。”
丁兆瑞曾留下话:如果他在路上遇到什么不测,希望能替他种上一棵树。
直到今天,丁兆瑞仍在“长征”路上苦苦跋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