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被央视曝光后,山东临沂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所有被曝光和未曝光的违法企业,一律停产。如今,昔日临沂最大的工业园区、税收最大的来源地罗庄区,正身陷经济衰退的危险。2015年6月底,这场风暴仍在持续。昔日热闹的街道上显得冷清,几乎所有的烟囱都停止了对外冒烟,付庄街道的临工市场和大街上,每天挤满了等待招工的工人。(7月2日《南方周末》)
“紧急停产整顿”短期内肯定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损失,但从长远看这种阵痛并非无法承受。毕竟,所谓“紧急停产整顿”并非彻底关停,如果整改到位,恢复运营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临沂的污染问题已积重难返,不下一番狠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又怎能撬动污染企业转型?
山东临沂这一次出现的因环保停产,导致部分群体失业,所抛出的乃是一个反复被谈及的话题:经济发展能否与环保兼顾。事实上,这二者之间,以长远的观点来看,并不存在冲突。过去,粗放型的发展,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现在环境脆弱亟待修复,做好环保工作,显然才能更长久地发展。谋一时之利与谋长远之利,实在是一个很清楚的事实。
关停污染企业,山东临沂不是第一家,早些年,湖南株洲为探索城市转型,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2013年至2014年8月,株洲市共关闭、淘汰大气污染严重企业或生产线89家(条)。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做法带来的环保效果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分期分批次地淘汰污染企业,未给当地经济带来明显影响。山东临沂或可从此种转型历程汲取经验。
这一次山东临沂之所以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就业压力,是因为此次“停产整顿”事发突然。加之,污染企业长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法不责众,不及时思考出路,更扩大了“紧急停产整顿”带来的压力。但发展转型,不可能没有阵痛,当下最应该思考的不是要污染企业还是要环保,而是如何在就业与环保之间找准平衡点,遏制环保整顿快速到位的冲动,区别对待污染企业,分批化解整改压力。一方面让整改到位的企业及时复工,在做好环评工作的基础上,简化相关手续办理,推动城市转型软着陆。另一方面督促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制订好善后方案,预防区域性的失业危机。
说到底,要发展还是要环保,是一个伪命题。市场经济的当下,也不可能有永不淘汰的企业,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就业者而言,都应该习惯企业的优胜劣汰,并根据自身优势,循序渐进找准前进的方向,而不是一口气吃成胖子,搞治理污染急转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