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防部门2月10日表示,元宵节当天,该市所有高层建筑周边全部列入烟花爆竹禁放区域,60米范围内禁止燃放。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消防、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使是否应该禁放,在这个兔年春节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记者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南京等地就出台过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间多次反复,不少城市也都存在禁了又放开的反复过程。记者采访中发现,关于是否禁放烟火爆竹,民间争议也非常大。专家认为,其背后凸显出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古老传统习俗的冲突。
休息权与娱乐权的冲突
记者了解到,2月2日零时至2月8日24时,北京共接报火警898起,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警198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倍。相关部门预计,元宵节将迎来一次燃放烟花高峰,北京市火险等级提升。
据环境保护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月4日这一天,86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中,有22座城市空气质量属于轻微污染。此外,还有牡丹江等5座城市属于重度污染。今年2月3日凌晨,沈阳高层建筑皇朝万鑫又因燃放烟花爆竹发生大火,过火面积过万平方米。这些都成为一些舆论力主禁放的有力理由。
家住北京双井社区的汤女士表示,自己反感燃放爆竹,主要是因为爆竹声严重扰乱了她的睡眠与休息。“辛苦工作了一年,好容易放几天假,却没法好好休息。耳边老响着爆竹声,早上起来,头都要裂了。”
她的观点在网络上得到不少年轻网民的认同。实际上,记者发现,更多的人反对的是爆竹,而不是烟花,与烟花造成的火灾损失比,多数人更关心的是爆竹声声影响自己的休息权。
然而,燃放烟花爆竹的坚定拥护者也不在少数。家住北京市德胜门的张先生今年50多岁,每年他都要购买好几大包鞭炮燃放。他认为,过年就要有个过年的样子。“我小时候,除夕夜要守岁,初一早上不能睡懒觉,一大清早就挨家拜年,现在都不兴这个了。我看啊,初一早晨本来就不该睡懒觉,必须起来拜年。燃放爆竹是规矩,不能因为有人睡觉就给破了。”
有人认为,这反映的是一部分人的休息权与另一部分人的娱乐权相冲突的问题。
争议凸显生活方式多元化
记者翻阅近些年的新闻报道发现,舆论关于禁放烟花爆竹的争论热度似乎存在一个周期,每过几年就会争论一次。
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这背后实际上是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带来的对旧传统的冲击。中国社会转型速度非常快,仅仅在几十年前,大家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差别不是特别大,但伴随几十年的急速转型,中国社会生活已经非常复杂多样。原先过年,大家都一个样,贴春联,在家守岁,早起拜年,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微博拜年、短信拜年。燃放烟花爆竹在很多人眼里已不再重要,和微博短信一样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干扰了他人休息,很容易造成反感。
他认为,之所以禁放烟花爆竹争议之声再起,主要是因为社会生活分化又再次出现了新节点。
关键是改进燃放方式
目前关于是禁还是放的争论声中,有不少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声音,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有百害无一利,应该完全禁止。也有人指出,这是从个别的恶劣结果来推断习俗不正当,把自己当成了可以主宰他人价值选择的“道德超人”。苏州、沈阳、石家庄等地的网络调查显示,超五成的受访者仍然认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习俗,不能完全禁止,这是保留传统年味的重要方式。
记者采访了解到,受访者大多认为应适度改善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加强控制与管理。
“可以控制爆竹的火药量,不要让它那么响、那么烈。”企业职工陈志强说。
北京东城环卫工人张斌则认为,应该分区域划分出集中燃放点,大家集中在一起有秩序燃放。
夏学銮表示,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再快,也要尊重一些传统,对传统民俗中不适当的部分可加以修正,不宜强行废止,关键问题在于适度改进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