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至今已经三年了,却一直无法入住,里面的化工原料气味简直让人难以忍受。”“买了两套家具,又退了两套家具,现在我只敢睡地板。”“铁包的防盗门是防了盗贼,可是也把污染引了进来。”……本报曝光家具甲醛超标维权难的消息,立刻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两天,记者先后接到180多名市民的投诉电话,内容全都与装修污染有关。
带着众多市民提出的质疑,记者这两日走访了岛 城多处家居卖场,发现国家强制规定的《家具说明书》一纸难求,市民购买家具时无从获悉环保质量指标及有毒物质含量。在采访中,有家具商甚至声言:“现在家具甲醛没有不超标的,只有超得厉害不厉害的区别。”
装修三年至今住在外
房子是用来住的,但在孙女士看来,房子成了花钱买罪受了。昨天下午2时30分,记者随同孙女士来到她闲置三年的 “新房”,门一开,一股刺激性气味迎面扑来,记者急忙掩鼻。“这都三年了,味道还这么大,我是真没辙了。”孙女士介绍,2008年底,为了方便孙女就近上学,她花了40万元在信号山路买了这处64平米的二手房,结果装修完才入住了两三天,她和孙女就出现了咽喉痛痒、咳嗽的症状,赶忙搬离新家,在外面租了一处房暂住。
“三年来我什么招都用上了,第一年天天过来通风,第二年开始白天关闭门窗,下午过来通风,第三年连着跑了两个检测机构,花了上千元的冤枉钱,每天劳力费神,但屋里的刺激气味一点没减少。”一开始,孙女士认为罪魁祸首是那些全套新家具,但经机构检测基本合格。然后孙女士又把污染源聚焦于门和门框,她狠狠心把门板拆卸下来送去做毁坏性检测,对于木头的检测,结果仍显示甲醛不超标。这下孙女士没招了,现在还剩下墙壁和地板,“看来还得继续用排除法确定污染源。”
三类家具成投诉焦点
像孙女士这样,被“毒家具”逼出家门的市民不在少数。总结众多市民的不同遭遇,记者发现,儿童家具如书桌、电脑桌,床类家具及防盗门成为“毒家具”投诉三大焦点。
家住台柳路的程女士打来电话称,她的儿子6岁那一年,她花3800元购买了一套儿童家具,其中包括一张双层床、一套小桌椅和一张电脑桌。“当时我就为了避免家具有毒对孩子造成影响,特意选的全部都是实木家具,没想到还是出事了。”程女士说,家具买回来之后,一直有着浓烈的刺鼻气味,没到一个周,6岁大的儿子就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接着又出现浑身出现红点等症状。对此,检测机构专家介绍说,因为儿童体质敏感,对于有毒物质的反应最快也最强烈,所以儿童家具的甲醛超标往往很容易被发现。
市民李女士的遭遇跟孙女士非常类似,购买一款防盗门之后,也是气味严重,最后更换了铁质门。对此,检测机构专家介绍说,目前绝大多数防盗门使用的都是复合板材,简单说就是将多层木板粘贴打造,过程中大量使用的粘合剂含有多种有毒物质,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话,一般都会出现甲醛超标情况。
此外,打电话投诉双人床及床头柜等市民也不少,市民宋先生称,因为不良反应太严重了,他干脆把新买的双人床床头拆了扔掉,配套的床头柜也一并扔掉。
历时半年退掉“毒”家具
“你看看,我这算不算‘家徒四壁’。”昨日,记者一敲开市民郝先生的家门,他就急匆匆地拉着记者进了主卧,只见里面的地板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袱,一张席梦司床垫 、一台电视以及一台空气净化气就是这间屋的全部“家当”了,木制的家具是一件也看不到。接着,郝先生给记者介绍了自己的遭遇。去年9月份,郝先生在辽宁路上的家具城购买了包括大衣橱、床等在内共5件松木家具,刚摆进主卧室没几天,郝先生和妻子就感觉屋内刺鼻的气味儿顶得自己喘不动气。郝先生去找商家理论,商家却称虽然家具有味道,但肯定是合格的,建议郝先生再晾一段时间。郝先生姑且相信,回家勉强住了个把月后又和妻子出现流鼻涕、心慌等症状,为了身体健康着想,两人干脆搬到了亲戚家借住,连春节都没敢呆在家。
今年3月份,郝先生和妻子搬回新居,却发现室内的气味儿并没有减轻。两人只好找来空气检测公司,检测结果为甲醛超标1.5倍,而另一间没有摆家具的次卧,甲醛含量为合格。在多次协商之下,郝先生终于在今年5月份将这套家具推掉,同时还被迫担负了1500元的“折旧费”。“你说,这套毒家具让我大半年不敢入住新房,商家非但不赔我损失还问我要折旧费,真是太不公平了。”郝先生这样说。
二次退货不敢买家具
一个新家总不能没有家具吧?再次购买家具,郝先生更仔细了。闻气味儿、看产品质量认证书……前后折腾了一个多月,郝先生选定了重庆南路上一家家具店的柞木家具,价值7500元。“我觉得是纯实木家具,店里又挂着成排的复印版的质量合格认证书,肯定没问题,但结果却又是个污染源。”今年4月底,郝先生把新家具搬进家,没多久,屋内又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儿,而且经过懂行的朋友的检查,这套实木家具属于板木结合,很多部位是板材加贴皮,含胶量较大。郝先生和妻子又开始出现过敏反应,无奈之下,郝先生耗时一个月、赔了300元,终于再次退掉了这套新家具。“你说我还敢买木质的家具吗?我都打算打一批铁质的家具搁在房间里了。”郝先生无奈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