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专门针对区局行政一把手的考试极其少见。在深圳,就有这样一场坚持了5年的一年一度的特殊考试,叫“环保大考”。日前,最新一场考试有了结果:盐田区获行政区域类第一名,交警局获政府部门类第一名,光明新区列行政区域类倒数第一名,城管局列政府部门类倒数第一名。
4月12、13日,在市委党校学术报告厅,来自深圳各区以及市政府委、办、局和国有集团公司的14名行政一把手此刻变身为考生,依次走上前台,向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专家和市民代表组成的考核组陈述环保工作完成情况,并回答提问。随后,考官们现场打分。结果出来后,列名倒数第一者,被两位市委常委请去进行诫勉谈话。
自2007年开始,深圳推出环保绩效考核新机制,每年一度对全市各区、与人居环境相关的政府工作部门以及与环境污染治理有关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环保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审年度考核等次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是我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
“在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的环境质量仍然保持良好水平并逐年改善,环保绩效考核功不可没。”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忠朴向记者介绍说,环保绩效考核是市委市政府引导城市实现科学发展的“指挥棒”,五年来,考核工作引导了被考核单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执政观念和经营理念,促进了全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提高了全市的环保能力和广大市民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推动了深圳生态宜居城市和环境质量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以下两组数字的对比颇有说服力。
一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口增长到1450万、机动车由15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GDP由6000多亿增长到11000多亿。另一组数字显示:与此同时,我市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逐年增加,灰霾天5年内减少了41天;PM2.5浓度值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主要河流COD平均浓度下降38.5%,2011年14条主要河流中,11条水质好转,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近十年来的最优水平;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我市空气和水环境好转的成绩是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的。”市人居环境委减排处负责人解读说,这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市的环境污染不但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继续恶化,反而保持良好水平并逐年改善,这说明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发挥了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环保实绩考核要求各区政府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近五年,全市环保投资总额超过220亿元,加快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1年底,我市新、改建二级以上集中污水处理厂2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2万吨/日,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均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总量达到481.82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提高到95%。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明显提升,在GDP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主要污染物下降了1/3,超额完成减排目标;全市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伴随的生态资源消耗速率有所放缓。
此外,通过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全市将近一半的国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划定为生态控制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3%,人均绿地面积16.4平方米,城市林荫路推广率达9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市土地面积的13.67%,全市绿道建设里程在珠三角9市名列前茅,绿道网平均密度居于首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所有这些,说明一个结论:深圳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