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厂监测次数少;自检自测;对公众不透明,没有倒逼机制
媒体近日披露,2009年全国城市自来水水质普查数据一直未对外公开,实际合格率只有50%左右。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对此回应,当时针对全国4457家城镇自来水厂的水质普查,合格率为58.2%,但2011年组织的抽样检测,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已达到83%。(本报5月8日、5月11日曾作连续报道)
邵益生说,2006年有关部门重新修订颁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原有的35项水质指标被大幅提高到106项,指标限值也更加严格,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接轨,并要求于2012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2008、2009年的普查就是为了掌握城镇供水设施是否适应此次新标准的高要求,结果发现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与新的标准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以住建部公布的县级以上自来水厂4457家计算,2009年有近1900家水质不合格,2011年就只剩近800家不合格。两年之间,1100多家水厂水质实现达标。报道见报后,各地自来水厂也纷纷表态“已经达到新国标”,有些地方甚至早在2007年就已实现。
学者指出,即将强制实施的饮用水安全新标准,看似将指标从35项增加到106项,但其中有更大空间可被利用,让地方机构和相关部门更轻易将水质打扮成“合格”。在水质监测能力严重欠缺、第三方监测制度未能确立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地方机构仍将对水质状况自说自话。
自来水生产传输和监管
发达国家都有详细规定
欧盟:高标准 高水价
欧盟1998年出台的《饮用水水质指令》,被誉为最严格的自来水标准,最新指标参数达48项。除此之外,这一指令明确要求所有欧盟国家对水处理过程使用的材料和化学品建立审批制度,对水质检测指标和频率提出指导意见。
它还规定欧盟国家必须向社会公布检测数据和结果,发布水质年报。但是由于标准严格,政府投入巨大,一些欧盟国家在享受可直饮的高品质自来水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较高的水价。
德国:大城市水质每小时一测
为了保障水源的安全,德国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还在含水层周围按不同的距离划分了三级水源保护地带,其中在采水点周围10米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带要求最为严格,禁止一切有污染的物质渗入地面,违者将被罚以巨款。
德国人口渴时,会随手接杯自来水喝,但热水龙头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因为在加热和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含铜高的问题。德国联邦卫生部规定,自来水公司每年都必须出具水质报告,居民可以随时打电话索取。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不是一天一次,而是一小时一次。在德国,跟自来水处理和监管工作相关的雇员人数高达10万人。高投入必然带来高的价格,德国每立方米自来水的价格约5欧元。
美国:水质情况网上可查
美国每一地区的自来水水质情况,可以从当地的公共卫生部门或供水企业获得,国家环保署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饮用水水质。另外,环保署在华盛顿和其他10个地区分部也提供有关的水质情况,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在网上查询。环保署对于自来水标准亦有详细的规定,成分标准就要检测100多项,并且定义了何为污染物、水中的最大含量、超出后的潜在危害、污染物的来源等等。
新标准“与国际接轨”
根据媒体引用的资料,新国标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第二是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第三是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对砷、铅、铬这些重金属类的指标检测要求更加严格。
媒体报道说,新国标首次明确提出生活饮用水的定义——供人日常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并指出生活用水也应符合标准。有资料表明,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所吸收的水中物质的含量,占到水中物质总含量的60%左右,而通过饮用吸收的量只占20%或30%,也就是说,如果长期接触不安全的水,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新国标的实施也意味着,饮用水将保障人们在饮用或者是接触用水的时候都是安全的。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室副主任张岚说,新标准基本实现了与世卫组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水质标准的接轨。但检测指标的多少,并不是评价标准科学与否的唯一条件,只有符合目前国内饮用水的水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来增加检测指标,扩大检测范围,才是最科学、最安全的标准。
新标准的推出,一度被饮用水学界寄予厚望,如果能落实,中国将真正实现直饮水。随着强制执行时间的临近,众多学者却无法乐观,甚至认为这个标准不但不能带来水质改善,反而利于地方将水质打扮为“合格”。
业内人士最感到忧心的是,新标准没有“牙齿”,没配套惩罚措施,因此不为地方政府和水厂所惧。五年多的时间里,地方政府和水厂在水处理工艺升级和管网改造方面,罕有实质性举措。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刘文君表示,他对地方水厂近似于赌咒发誓般的水质达标表态早有预料,“这么多年来,除非当地居民抓住水质不合格的现行,如水质发黄有异味等,否则水厂绝不会承认水质问题”。
“地方上有了做手脚的空间”
在学者们看来,新标准能否真正执行还是个问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说,中国幅员辽阔,北方以地下水为水源居多,南方以地表水为水源居多,各城市水源地中污染物不尽相同。因此新标准并没有强制各地检测全部106项指标,而是除40多项常规指标外,其余60多项非常规指标“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定”。
目前,强制执行时间已临近,王占生等学者了解到,除极少数地方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材料要求减少检测项目外,大多数地方未上报材料。“在法律上,没上报的地方,意味着将执行106项全指标。”住建部水质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证实了上述情形。
学者近期调查发现,地方不上报材料大有玄机。
原来,表面严厉的新标准有一个规定,水厂水质合格率计算按照《城市供水水质标准》执行;按后者规定,除部分必检项目,其余水质指标95%合格,水质即算合格。王占生解释说,地方愿意留下那些不必要的检测项目,就是为了让分母庞大一些。“过去用35项作分母,现在用106项作分母,反倒有利于地方。前者只要两项不合格,就达不到95%,后者即便有五项指标不合格,水质整体仍可算作合格。”
宋兰合认为,如此一来,新标是否严于旧标,都有待检验。“其实‘95%’本身没问题,关键是水厂被强制要求的全指标检测每年只有两次,这样‘95%’就没太多意义,反倒让地方上有了做手脚的空间。”
真实水质情况仍难“测”
多位学者认为,造成自来水水质真实情况难以了解的根本原因有三个。一是对水厂水质监测次数太少,这主要是监测能力不足导致。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仅有40%城市有能力检测106项全指标,地级市、县级市全部需要送检,大批县市水厂连常规指标检测能力都不具备。
二是自检自测现象普遍。中国仅两三个城市的水质监测单位独立于水厂,其余监测单位,哪怕是住建部水质中心的国家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均由地方水厂内部水质监测室担责,“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三是水厂水质对公众不透明,没有倒逼机制。当前局面是,水厂水质报给自来水集团,集团再报给政府建设部门;虽然各地卫生部门也有一套水质检测系统,但水质数据主要在本地卫生系统内报告。两套系统都由当地政府控制,数据基本不对公众及时公开。
事实上,在少部分重点城市,官方会定期在媒体上有限公布水质数据,但指标数不足十项。“过少的项目并不能说明水质达标,更关键的是,这些指标是科学指标,老百姓看不懂,水厂和官方都没有解释。”一位受访专家说。
宋兰合认为,鉴于自来水水质对每个人都影响巨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像建设PM2.5监测网一样,专门投入一笔钱,建设各地的水质检测设备,增加检测能力。
更有学者建议,中国急需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像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澳门一样,由第三方和水厂每天共同抽取水样,化验后及时向市民公布水质。不仅如此,官方要让水质指标变得亲民一点,让公众看得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