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国西部地区参加有关农业与气候变化关系国际会议的中外专家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凤民教授说:“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会产生较大影响,温度的升高使得热量资源更加丰富,进而延长作物的生长季,使得温度带北移。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区北界也大大向北扩展,耕地面积高纬地区增加,低纬地区减少。”
兰州大学贾超杰等学者研究认为,未来气候条件下,中国玉米可种区有向北偏移的趋势,面积增加了46.1万平方公里,对玉米潜在分布有积极的影响。
不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春乙表示,温度的上升还会加快发育速率,使生育期缩短,导致大部分作物产量下降。
王春乙的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将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作物减产,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作物产量可能会减少5%到10%。
第二届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国际会议20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干旱与半干旱脆弱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
与会中外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近些年来,干旱、洪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
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之一、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农学院院长斯蒂克教授说,“未来农产品系统对气候的快速变化,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减少,政策的变化和人类的需求,需要做出足够灵活的反应。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降雨量减少和基本资源的快速退化对食品安全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与会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各个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澳大利亚科研人员近些年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给中东地区带来更多的降雨量,而在很多其他地区,如中国北方,由于并未受海洋影响,降水未发现增加,但气温增加导致更多水分蒸发,因而加剧了沙漠化。
李凤民说,“为了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当前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应对这项挑战,世界各国急需寻找一条可以平衡粮食需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