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
这次“禁烟令”并非首次,网上关于各地的禁烟新闻已铺天盖地,但法令依旧难行,吸烟者仍乐此不疲。以往“禁烟令”中多规定罚款,而明年将要实行的“禁烟令”中除罚款的规定外,还将其作为秀公务员评选资格的否定性条件,甚至有奖励机制。似乎国家这次禁烟动了真格,但在取得实效前,笔者仍要泼点冷水——“禁烟令”不是禁烟的必杀计。
笔者认为,要想真的实现全国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等地全面禁烟,有两个办法可行:一是规定不生产卷烟,二是居民不吸烟。烟是国家的产业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不产烟在现实情况下并不可行。又如何让未开始吸烟的人不吸烟,让已吸烟的烟民自觉戒烟?仅靠严厉的法令很难做到,还需要道德约束和宣传力度,多管齐下禁烟。
法令是最低的社会道德,法并不是万能的。当禁烟需要用法令来强行约束,社会道德已可用悲哀一词来形容。黑格尔曾说:“个人之所以为个人,非徒顾一己利益之个人,个人必须顾及社会的利益。”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并非个人的住所,个人的行为将对他人产生影响。吸烟对身体有害,周边人在吸烟者“吞云吐雾”的快感中,二次吸烟而深受其害。
据笔者观察,办公室吸烟者为数不少,不少人甚至在孕妇面前也“吞云吐雾”。大众靠道德约束都不吸烟,即便少数无道德的吸烟者仍我行我素,但其必成另类,相信其在众人的“聚光灯”下也不好意思吸烟。
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仅靠烟盒上标有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除在公共场所、办公场所、社区、学校等地设有禁烟的标志外,还应多宣传吸烟的后果,就如交警将车祸照片摆放在路旁给司机宣传“禁酒令”。没有谁愿意拿生命开玩笑,只有让市民认清吸烟危害,才能自觉不吸烟,不接烟也不给他人递烟。
全面禁烟需刷新吸烟文化
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是一个全民的工程。这不仅需要处理好卫生部门和烟草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全面护航,而且更需要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吸烟民众从潜意识里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并及时地刷新自己的“吸烟文化”。
喝茶有“茶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同样吸烟也有“吸烟文化”。在各种固定的或临时的吸烟圈子里,递烟、接烟、点烟,就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意义。给他人递烟、点烟是表示自己的礼貌客气,而在工作间隙,三五好友围成一圈,你一根我一根,大家一起吸一圈烟也是在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吸烟文化”或多或少已成为了一种“交际文化”,关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联系。
对主动戒烟并成功戒烟一年的职工给予500元人民币奖励,设立控烟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发现职工在办公大楼内吸烟或摆放烟缸烟具则通报批评等,这些都是禁烟的有效措施。但要根治烟害,则还需改变社会普遍存在的“吸烟文化”,彻底刷新民众的认识。
禁烟令会否成限塑令第二
许多人会赞同这一政策,特别是饱受二手烟之害的公民们会恨不得连双脚也举起来以表赞成。但赞成之外,我们也忍不住要想,我们将依靠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实施这一禁烟令?弄到最后,禁烟令会不会和限塑令一样,只是在某些场合管用,另外一些场合涛声依旧?
禁烟令实施起来,比起限塑令,似乎还要有点难度。在大商场、候车室这类大型的公共场所,可能还要好一点。但要是到了办公室这类相对私人些的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令还能禁下去吗?同事们都挺熟悉,又缺少有效的监管……想想,这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禁烟令要彻底实施,就不能不提前考虑这方面该怎么办。否则,禁烟令的实施效果要是能达到限塑令那个程度,已经是很不错了。
禁烟令的意义,也可能只是一种导向,通过这种导向,来达到一种文明生活习惯的最终养成,让人自觉地在公共场所禁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