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质检总局的调查,不仅将蒙牛卷入可能致癌的漩涡,更揭开了中国食品产业链条中,存在使用发霉原料现象的冰山一角。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国内生产的食品、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等17类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其中液态乳和食用油均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黄曲霉素的肆虐,将令乙肝患者更容易转为肝癌,这让原本就是乙肝大国的中国,也是肝癌大国。全世界每年约62万新发肝癌患者中,约有34万在中国。
2010年6月,美国匹兹堡大学环境与职业健康学院的Yan Liu、Felicia Wu在美国《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大约有55万至60万人,其中2.5万人至15万人的病情最终发展成为肝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有关。
这些人群主要分布在南洲、东南亚和中国,当地的高乙肝流行率以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很大程度的不可控,正是导致这些地区的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成肝癌的原因。
这篇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全球来说,黄曲霉毒素可能在4.6%至28.2%的肝癌病例中,起到了致病作用,而南亚和中国则是关键区域。
另一篇发表于2008年的研究报告则指出,通过与一种被称为P450的肝脏酶的结合,黄曲霉毒素被代谢成某种活性氧物质,这种物质可能会与患者蛋白质或DNA发生不同的毒理反应,大大提高肝癌的患病风险。一些国外研究人员也曾在中国的高肝癌流行地区调查肝癌与黄曲霉毒素之间的关系。
2001年,一份研究针对中国广西自治区扶绥县肝癌高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份发表在《癌症的流行病学、生物标记和预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上的研究指出,在当地,乙肝的流行以及膳食中不断摄入的黄曲霉毒素是肝癌高发的关键因素。研究小组对29位研究对象进行了持续一周的跟踪调查,88.9%的研究对象的尿液中都含有黄曲霉毒素的代谢物。
作为乙肝的高流行地区之一,从食品安全领域严控黄曲霉素的摄入,对中国具有紧迫而现实的意义,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针对食品安全生产、流通的监管,则迟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加强原料乳监控、乳品企业严格执行对原料乳的黄曲霉毒素M1项目检测,是保护人群远离黄曲霉毒素的关键屏障。不过,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财新记者,尽管应该每批原奶都进行上述检验,但是在实际的检验中,即便一套检测设备的价格只有四千至六千元,检测成本很低,很多企业也并没有认真去做,“为了减少麻烦和工作量”。中国环境保护网&FL h;E;wH?`
目前,质检总局已要求全国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加强原料乳监控,对原料乳必须检测黄曲霉毒素M1项目。既然在原来的检验工序中就是必检的项目,质检总局还要明令必须检测,只能说明企业在原来的工作中有所疏忽。 |